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(記者 李代祥) 隆冬時節正是居民用電高峰,一些地方卻以節能減排為由“拉閘限電”,給百姓生活造成諸多麻煩,有的地方醫院被迫自己發電做手術。雖然這種錯誤做法在有關部門嚴正批評后基本銷聲匿跡,但由此暴露的問題值得深思。
通過設定節能減排“硬指標”,倒逼淘汰高耗能、高污染落后產能,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。之所以要這樣做,是因為不少地方淘汰落后產能不主動、不積極,節能減排雷聲大、雨點小,抓了多年成效不明顯∩以說,這個“硬指標”是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逼出來的。
按理說,“十一五”規劃中提出的節能減排“硬指標”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的,代表的是全民意志,各地責無旁貸,必須堅決完成。但前一陣一些地方實行的“拉閘限電”表明,“硬指標”在不少地方并沒有硬起來。究其原因,還是落后的發展觀念、工作思路在作怪。如果平時能夠持續不斷地抓節能減排,把“硬指標”分解到各個年份、月份、日子,又何需年底前突擊呢
如今已到年末,“十二五”即將開局,各地正在討論制訂新的發展目標和規劃。新的五年發展規劃能不能真正以科學發展為主題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,成為檢驗各地政府能不能適應發展新形勢、順應人民新期待的一道大考題。
花大力氣淘汰落后產能,關停一些能源資源消耗大、污染物質排放多、經濟效益不高的企業,短期內可能會對地方經濟增速產生一些影響,但從長遠看這一步必須走,而且必須走好。沿用短視的發展方式,不僅會錯失機遇,還會為可持續發展留下更大隱患。
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“硬”起來,需要科學制定發展目標,并將長遠目標細化分解為日常工作,消除“臨時抱佛腳”的投機心理。要完善政績考核辦法,讓地方和部門的“成績單”真正體現“好”字當頭、又好又快,使簡單化的增長數字讓位于發展方式轉變。要嚴格落實責任制,強化行政問責,促使各級干部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真正行動起來。